吉林建筑科技学院科研楼(ID:131)

项目简介

本近零能耗示范建筑是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的附属建筑,属学校类公共建筑,其三面(东南北)有独立外围护结构,一面(西侧)与中心的门厅相邻。示范建筑总面积1180㎡,二层框架结构,层高3.3米,共有6个独立办公室和实验室、2个教室、1个公共厕所、1个设备间。办公室、实验室和教室全部为南向,北向为走廊。建筑在设计时考虑了严寒地区的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,通过被动式技术手段,以能耗指标为约束目标,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、比选不同方案的技术经济特征,对建筑围护结构的外窗、外墙、屋顶及地面的保温隔热,建筑防热桥和气密性进行优化设计;以可再生能源(太阳能、地热能)作为建筑供能的主要手段,采用地源热泵与太阳能耦合、毛细管末端辐射供暖供冷、全热回收式新风系统、风光互补发电等系统作为本建筑的能源供给方式,通过精细化施工方法,严格的建筑施工过程监控等。本近零能耗示范建筑于2016年秋季开始建设,2017年8月主体完工,建筑设备系统于同年10月完成调试并投入使用,2017年11月开始初步运行监测,发现的缺陷于2018年夏季进行整改完善。2018年10月开始正式运行监测。

项目基本信息

建筑类型: 学校 供暖空调面积: 1180 ㎡
建筑面积: 1180 ㎡ 建筑层数: 2
气候区: 严寒 单位面积造价: ---
窗墙比: 0.58 同类建筑造价: ---
体型系数: 0.35 竣工年份: 2017

公众日信息

  • 开放日期: 暂无数据
  • 详细地址: 暂无数据
  • 联系人: 暂无数据
  • 联系人电话: 暂无数据
  • 联系人邮箱: 暂无数据

围护结构指标

技术指标 设计值 标准值 实测值
屋面传热系数(W/㎡K) 0.1 --- ---
外墙传热系数(W/㎡K) 0.1 --- ---
外窗传热系数(W/㎡K) 0.8 --- ---
外窗太阳得热系数SHGC --- --- ---
气密性(n50/h) 0.6 --- ---
遮阳系数 --- --- ---

能耗指标

技术指标 设计值 标准值 实测值
单位面积供热负荷(W/㎡) --- --- ---
单位面积供冷负荷 (W/㎡) --- --- ---
单位面积年热需求(kWh/㎡a) --- --- 16.1
单位面积年冷需求(kWh/㎡a) --- --- ---
终端电耗(kWh/㎡a) --- --- ---
一次能源消耗总量(kWh/㎡a) --- --- 87.55
建筑能耗统计: 供热/供冷,照明

节能技术应用

被动技术 主动技术
自然采光 高效照明
自然通风 节能电器
遮阳 机械通风热回收
光导技术 热水热回收
地道风 置换通风
储热 辐射供冷/暖
被动式得热 空气源热泵
绿植 水源/地源热泵

高性能围护结构

外墙采用复合式外保温系统:80厚岩棉+140厚苯板+50厚保温砂浆+外饰面,平均传热系数k<0.1 W/m2.K。 屋面:保温厚度增至300mm,屋面平均传热系数k<0.1 W/m2.K。 地面:首层沿建筑底层墙体内侧 2.0m 范围内铺苯板,地面平均传热系数k<0.1 W/m2.K。

可再生能源利用

本示范建筑设置1台地源热泵主机,制冷量104.2kW,制冷功率20.9kW;制热量77.5kW,制热功率29.9kW。冬季当太阳能热水不足时,地源热泵(涡旋式)启动制热模式制取热水,通过毛细管末端和新风系统为超低能耗建筑供暖。夏季开启地源热泵机组,通过毛细管末端和新风系统为超低能耗建筑供冷。

冷热源系统

本项目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,尽量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。示范项目利用了浅层地热能、太阳能(光伏和光热)、风能等可再生能源,并通过有效的系统集成,实现电能、太阳能、地热能及风能等多种能源的互补。

能耗数据分析

暂无能耗数据分析数据

项目影响

本项目填补了吉林省超低能耗建筑的多项技术空白,为严寒地区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、建造和运管提供了完整的系列化的解决方案。本项目先后被评为吉林省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,全国首批超低能耗建筑标志性项目,参加了两次全国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公众日活动,2018年本项目被纳入国家科技部“十三五”两个重点研发专项的全国跟踪项目,2019年本示范项目被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评为“中国好建筑”,并向全球推送,在行业内引起较大反响。 本示范建筑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,科技部国际引智专家现场评价:与国际同地域(严寒区)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处于“并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