场地总用地面积26853.10㎡,总建筑面积72140.83㎡,,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3414.92㎡,重要性等级为二级,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;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,抗震烈度为8度,建筑设计防火耐火等级为二级。 园区内3#楼、11#楼和13#楼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为设计定位,其中13#楼同时申请德国PHI认证。其中3#楼定位为专家公寓,11#楼和13#楼定位为企业独栋办公楼。三栋楼9575㎡,其中3#楼建筑面积为4180㎡,11#楼和13#楼建筑面积为5395㎡。
建筑类型: | 普通居住建筑 | 供暖空调面积: | 9427 ㎡ |
建筑面积: | 9427 ㎡ | 建筑层数: | 地上6层 |
气候区: | 寒冷 | 单位面积造价: | 3926 元/㎡ |
窗墙比: | 0.30 | 同类建筑造价: | 3000 元/㎡ |
体型系数: | --- | 竣工年份: | 2020 |
技术指标 | 设计值 | 标准值 | 实测值 |
屋面传热系数(W/㎡K) | 0.12 | --- | --- |
外墙传热系数(W/㎡K) | 0.15 | --- | --- |
外窗传热系数(W/㎡K) | 1.0 | --- | --- |
外窗太阳得热系数SHGC | 0.55 | --- | --- |
气密性(n50/h) | 0.60 | 0.60 | --- |
遮阳系数 | 0.30 | --- | --- |
技术指标 | 设计值 | 标准值 | 实测值 |
单位面积供热负荷(W/㎡) | 2.32 | --- | --- |
单位面积供冷负荷 (W/㎡) | 12.67 | --- | --- |
单位面积年热需求(kWh/㎡a) | 4.6 | --- | --- |
单位面积年冷需求(kWh/㎡a) | 16.9 | --- | --- |
终端电耗(kWh/㎡a) | 14.65 | --- | --- |
一次能源消耗总量(kWh/㎡a) | 38.10 | --- | --- |
建筑能耗统计: 供热/供冷,照明 |
被动技术 | 主动技术 |
自然采光 | 高效照明 |
自然通风 | 节能电器 |
遮阳 | 机械通风热回收 |
光导技术 | 热水热回收 |
地道风 | 置换通风 |
储热 | 辐射供冷/暖 |
被动式得热 | 空气源热泵 |
绿植 | 水源/地源热泵 |
3#楼外墙、屋面、架空楼板、地下室外墙、首层地面保温分别采用250mm厚石墨聚苯板、300mm厚XPS、250mm厚岩棉、250mm厚XPS、150mm厚XPS。东、南、西、北向窗墙比均满足现行节能设计标准限值。11#楼和13#楼外墙、屋面、架空楼板、地下室外墙、首层地面保温分别采用250mm厚岩棉、300mm厚XPS、250mm厚岩棉、250mm厚XPS、150mm厚XPS。东、南、西、北向窗墙比均满足现行节能设计标准限值。
本项目园区内集中设置了基于土壤源热泵的冷热源和蓄冷蓄热水池,供暖和供冷均采用土壤源热泵系统,生活热水采用集中生活热水(太阳能为主、辅助热源为地源热泵、空气源热泵和电加热),项目设有地道风系统对新风进行预冷及预热。
暂无能耗数据分析数据
本项目面向性能的精细化设计,根据不同朝向和不同建筑类型确定不同指标,采用园区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供冷供热系统,新风系统采用太阳能诱导的混合通风系统,并采用基于区域需求的控制方式,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建筑设计。